WFU

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

中醫皮膚科的調治之法 ─內治法





中醫治療皮膚病強調「內治外敷」。內治雖是根本,但是當病已經傷到皮表的末端循環,通常都累積了相當長的時間,若想要完全憑藉「內治」醫治源頭,等待受損皮表自我復原,往往曠日費時。所以適當的外敷用藥絕對有其必要。

內治法:整體觀察,辨證論治。陰陽不和者調變之,經絡閉塞者沖和之。
外治法:局部觀察,以外用藥物、切開引流、針法、灸法等法治之。

皮膚疾患輕者,可單用外治法。但通常大部分必須內外並治。

內治法




(一)腫瘍消退之道


治瘍之要,未成者必求其消,治之於早;雖有大證,則可以消散於無形。

退腫消毒之大法:分外感內傷病因

以治外感,則有風者疏其風;有熱者消其熱;有濕有寒者,理其濕,祛其寒。

以治內傷,則氣滯者理其氣;血瘀者行其血;痰凝飲積者,導其痰,滌其飲。

正本清源,無一非退消之良劑。


(二)腫瘍內將成膿之道


腫瘍之治, 總以消散為第一要務。至不得已而消之不盡、或治之過晚,患將成膿,勢必不能全退,此時內服煎劑亦惟以消散為主;

即內膿已成,而動刀又非時者,亦以退為進,用消為主,分別病因隨證用藥。

蓋中雖成膿,而四周之腫猶在,故仍以消腫為急;置其腫成於不問(膿熟時當另以手術處理),庶幾餘腫既消,即成潰亦不必巨;萬不當早用透達之藥,令其迅速蒸膿,攻孔日大,收斂費時。

山甲片、皂角刺之類,走竄極快,透膿亦易;未成膿者,用之過早則易蒸膿,難致全散。惟陰寒之症堅塊漫腫,借其流動之勢,亦可消散凝滯。若膿成於肉裏,深藏不透,則用此並加川芎等藥,能使腫勢高突透達於外,提深就淺,亦屬一法。


(三)外瘍提膿托毒之道


外瘍之病,血凝氣滯,實者居多;瀉之化之,消之散之,通之行之,皆初病上好之法,無需提托。

大疽一證,以有膿外達為順、無膿內陷為危,用透膿之法,能達其膿、祛其腐。

又如陰附毒,日久化膿。而膿成於裏,不能透達外泄,一時未便湊刀,則投透膿之劑,速其外達,庶幾膿毒可泄。不然內攻益巨,蝕骨腐筋,危害尤深。

皂角甲片,固亦有時而偶為借重。

若漫腫無頭之時,萬勿輕投。角刺銳利托透,有釀膿速潰之能力;甲片攻堅走竄。其證尚可消散,而輕率用之,則不能內消反令外潰,尤以角刺,更為力大。例如疔毒為瘍家大證,毒聚膿流,雖小尤險,治則以清熱解毒大劑,消其餘腫,而膿毒自盡,必不可雜以透膿之藥


(四)潰後調養之道


瘡痛重甚之候,其膿雖泄,其勢已衰者,納食必少,用藥之法清其餘毒化其餘腫而已,其尤要者,當扶持胃氣,清養胃陰,使納食旺而正氣自充,則生新收斂亦速。

但陽毒大疔,切不可早投補益,否則爐中添炭,可能死灰復燃。

日常飲食方面,河鯽魚清燉為理胃醒脾妙品,在所不忌。腐潰難斂者,多食鱸魚、陳火腿,能使新生速斂。鮮豬肉則以豬為水畜,味本鹹寒,亦具清熱之功;去其油,燉取清湯,可養胃陰,以助津液。


(五)外瘍清熱之道


外瘍之為病,其因不一,而以最普遍者言之,則熱病多數也。是以治瘍注重於清潤寒涼一途;除非確定陰寒侵襲所成之瘍,方用溫運。

風熱之證:因風而生熱也(如頭面諸瘍、遊風之類),雖宜清熱,而必先辛涼疏風,不宜早用寒涼之藥。否則熱已退而堅猶存,久留不消終為頑證。甚者寒涼直中,反致氣滯血瘀加重病情。

濕熱之病:因濕而生熱也(如濕癢諸瘡,膿窠流火),雖必清熱,尤需淡滲導濕,不得單靠芩連等藥。否則熱漸減而濕積不化。

毒火之證:發為疔毒,來勢迅速易散難聚,熱毒不僅直入血分,且必與心肝等臟有直接關係。治法在腫猶未盛之時,審證已確,當大劑涼血並清心肝之熱,生地芩連犀羚丹芍,均屬必須之藥。外瘍之宜於大劑寒涼,而不虞其太過者,此等症候是也。

外瘍潰後,有火宜清,但忌用大涼之劑,尤潰久之證,宜調和胃氣兼顧元氣為主。


(六)外瘍理濕祛風之道


一般瘍患,濕熱二者居多。偏於熱者,灼痛成膿,偏於濕者,發癢流水。大抵痛膿癢水之分別,即熱毒濕邪之分證也。

濕瘍浸淫,每在皮膚之表、四肢之末,濕之積滯,其源由於脾土之不運。

濕邪為瘍,最易挟熱。惟與熱合,乃流注於肢體、外達於皮毛。所以治瘍之濕,必與清熱或祛風之劑相輔為用。


(七)外瘍溫養之道


陰凝水寒之氣,襲絡而成病者,雖非臟腑之真寒可比,但外瘍治寒之劑亦具一格。

宜溫養者,必有其見證。諸如惡寒畏風、舌淡白無華;

濕痰盛者,則舌苔多白膩或厚膩、光邊不紅絳;

脈細澀無力,間有數而大者,則毒重腫甚故也。

亦有按之有力者,則毒勢凝聚不化之徵,重證腦疽常見;若其毒得化證勢稍鬆,而脈即無力矣。

於法必溫經宣化,且必用川芎、羌活等升舉大氣,通行經絡;若見其皮色紅腫,妄投涼解,則毒陷神昏危象立見。

寒在筋骨者,初起經掣骨痛,甚者足短不伸,動則大痛,而皮膚肌肉尚未腫也;用溫經散寒,通經宣絡。迨遲至寒邪化熱腫愈堅結,舌漸轉紅、脈漸轉數,而內或釀膿時,則又應用托解法。

皮膚疾患且兼有寒之見證,用溫以祛風;用之不當,反加其煩。


(八)腫瘍行氣之道


瘍之為病,必腫必痛,其因無他,氣血壅滯窒塞不通而已。所以消腫止痛,首推行血行氣為必要之法。

惟行血不可太猛,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輕率亂投。

推行氣之藥,可以萬全無害;且血之壅,即因氣之滯,苟得大氣斡旋,則氣行者,血亦行,尤為一舉兩得;是以古人之治瘍,注重氣分,洵為握要之圖也。

(九)外瘍治痰之道


痰者,本非人體中應有之物質。以病例觀之,挟痰之證甚多。

若經絡肌肉之間,得痰病者,則非其肺胃之痰,可以隨氣血流行,以入經髓。

蓋亦屬人之運行不健,營衛周流,有時偶滯,遂令經絡中固有之津液留頓於不知不覺之中;猶如山蹊小道、行人之捷徑,而不用之時茅草塞焉。可知痰之為瘍,其初起本於氣機之阻滯。

瘍之挟痰者,尚有部位可據,亦必見證分治。


(十)補益之道


表虛之疾,黃耆為其主藥。如病瘍而至久敗,則膿水淋漓、津液耗竭,其虛在表,惟黃耆能補其耗傷固其元氣。此地此時,則真所謂(生)黃耆乃瘡家聖品矣。

腦疽背疽,既經腐化,而膿毒不暢、惡肉不脫,氣血不充不能托毒外泄,非補劑不為功。老人虛人,尤須溫補。

然服藥後,若胃納已甦、精神亦振,當撤去補藥,予以清理餘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