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

摸不著看不見聽不到的『體質!』





「醫師,我的頭痛很久,去大醫院檢查都正常,醫院的醫生說是體質,叫我痛起來時候再吃止痛藥。到底什麼是體質?」

「醫師,常常聽到中醫說調理體質,體質是什麼?又該怎麼調?」


體質引起的?


體質這個名詞相信大家不陌生,病家常常醫師的一句〝體質引起的〞就可以接受病情解釋。

可是如果我們再深入地去想:體質引起的?那我該怎麼治療?為什麼醫師只叫我吃止痛藥?這樣不是沒有治療到我的體質嗎?

所以,我必須直接地說:「當你的症狀真的真的該做的檢查都做過了,都還是找不到病因,而被歸類到體質原因時,請你去找中醫師看診。」

為什麼?

因為中醫就是診斷體質在治病的。


體質(證候) ─ 中藥的治療關係


體質的界定在中醫界沒有統一的說法,它隨著醫者看病(辨證)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體質分類。

而個人也用過許多辨證方式,但總是有不完善的感覺。後來想到:辨證到最後還是要用中藥去治療;如果我已經確定中藥的適應證,這個適應證就是一個體質分類。所以結論是:從中藥的適應證反推體質分類。

後來找到張廷模的臨床中藥學,它以共同功效去分類整理中藥學,每個共同功效對應一個治療的證候,這個證候就是中醫在診斷的體質。並且在共同功效下,還有主兼功效、次兼功效,對於中藥的嚴謹選擇更加完善。於是,體質(證候) ─ 中藥的治療關係就完成了。

然後再把這些中藥可以治療的體質(證候)跟中醫生理學結合起來,當進行看診時,隨著每個證候的閃閃發亮,眼前病家的體質就浮現在腦海中,再去思考該怎麼組合、選擇用藥。